先生那場演講 至今常被提及

2024年06月27日 16:43 來源:廈門晚報
■小報童雕塑重現(xiàn)《新華日報》當時的發(fā)行狀態(tài)。 郭航 攝
 
 
■《新華日報》總館舊址陳列嘉庚先生當年來重慶時的相關(guān)報道。

  本報特派全媒體記者 陳滿意

  昨天,廈門晚報特派全媒體采訪團冒雨來到重慶化龍橋虎頭巖村《新華日報》總館舊址,大門上有“新華日報”四個金色大字,院內(nèi)5棟小樓依山而建,依次為醫(yī)務(wù)室、排字房、記者辦公室、鑄字房、印刷編排室等??傪^舊址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的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和愛國民主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的歷史見證,當年,這里聚集了一群文化戰(zhàn)士,他們以紙為槍,以筆為彈,宣傳中國共產(chǎn)黨抗日主張,傳播先進思想文化,動員全民族抗戰(zhàn)。

  據(jù)介紹,《新華日報》總館舊址與紅巖村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、曾家?guī)r50號周公館一起,被合稱為“紅色三巖”。

  1940年嘉庚先生和南僑慰勞團回國慰勞期間,《新華日報》先后刊登了100多篇報道,有社論,有消息,有人物專訪,內(nèi)容豐富,形式多樣。當年的評論這樣寫道:“這次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,受僑胞托付之重,當祖國烽火連天之際,不避險阻,跋涉萬里,投身父母之邦,代表海外大多數(shù)之僑胞,帶來他們對于祖國熱誠關(guān)懷的心聲、物資和精神的慰勞品,使前方浴血抗戰(zhàn)之將士更英勇殺敵,受傷之將士,得到安慰,減輕痛苦;使我后方之同胞更積極努力,為國效勞。這實在是令人無限感奮的?!?/P>

  嘉庚先生第二次抵達重慶時,于1940年7月24日晚上7點,應(yīng)邀在中國留法比瑞同學會發(fā)表公開演講。嘉庚先生等人冒雨走進會場時,現(xiàn)場響起熱烈而長久不衰的掌聲。

  對于嘉庚先生這次演講,著名記者范長江說:“在這次公開演講之后,重慶人是一致稱贊他為抗戰(zhàn)以來第一個大膽而公正的政治觀察家?!?/P>

  重慶當時有十多家報社。令人意外的是,次日,其中五家對嘉庚先生的演講只字不提,另五家只是登載了演講的大概意思?!缎氯A日報》以《陳嘉庚昨天演講》為題,刊發(fā)了一條消息,介紹了演講的情況,并預告“詳細內(nèi)容見明日本報特寫”。26日的《新華日報》果然刊載了一篇題為《陳嘉庚先生西北歸來縱談團結(jié)抗戰(zhàn)》的特寫,詳細介紹了嘉庚先生演講的內(nèi)容。直到84年后的今天,嘉庚先生的那場演講仍常被研究者提及。

  隨團手記

  愛國報國種子 扎根內(nèi)心深處

  山海相呼,春城尋跡。6月21日-23日,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“重走嘉庚路 共圓復興夢”社會實踐隊(昆明分隊)的11名成員來到昆明,跟隨廈門晚報“嘉國同心——重走嘉庚路 共圓復興夢 ”全媒體采訪團,追尋嘉庚先生當年的足跡,尋訪嘉庚精神在新時代的印記,感悟穿越時空、歷久彌新的嘉庚精神。

  赤子報國心 南僑愛國魂

  21日,實踐隊來到昆明市五華區(qū)新聞里社區(qū),參觀了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紀念館。紀念館名譽館長、南僑機工后代湯曉梅女士介紹了南僑機工的感人歷史。 1937年,全面抗戰(zhàn)爆發(fā),日軍切斷了中國海上運輸通道。時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的嘉庚先生得知后,迅速發(fā)出號召,組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(wù)團。三年時間,3200余名愛國青年,在隨時有生命危險的1400多公里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了50多萬噸軍需物資、15000余輛汽車和不計其數(shù)的民用物資。

  聽完這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,所有師生都深為震撼。隊員李盼說:“嘉庚先生的愛國情懷和南僑機工的愛國奉獻精神,深深感染了我,讓我明白弘揚嘉庚精神不只是一句口號,而是實實在在的擔當作為?!?/P>

  在南僑機工歷史文化主題街區(qū)300米長的文化墻上,“白雪嬌”三個字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。白雪嬌畢業(yè)于廈門大學,后來在嘉庚先生的號召下,毅然訣別雙親,回國參加南僑機工,是南僑機工中僅有的五位女性之一。“家是我所戀的,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,但是破碎的祖國,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。”在離別的家書中,她這樣寫道。

  隊員們飽含深情,朗誦學姐這封滿含深情的告別書,眼淚不禁打濕了眼眶。隊員陳英材說:“讀這封家書的時候,我感受到了她的痛苦與熱愛。痛苦于離家,熱愛于赴國?!?/P>

  實踐隊還見到了南僑機工二代蔣玉玲和陳渝蓮女士。聽她們娓娓講述父輩們的故事,隊員們深受觸動,愛國報國的種子扎根內(nèi)心深處。

  戰(zhàn)火育英才 薪傳勵后人

  23日上午,沿著嘉庚先生的足跡,實踐隊跟隨全媒體采訪團來到西南聯(lián)大舊址。1940年8月9日,嘉庚先生應(yīng)邀在這里做了一場演講,引起轟動。

  隨著參觀的深入,隊員們驚訝發(fā)現(xiàn),一個是位于西南邊陲的西南聯(lián)大,一個是位于東南海濱的廈門大學,在那個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一東一西兩所大學有很多相似之處:都是在戰(zhàn)事危急時刻,為保留教育火種而內(nèi)遷;都是在著名校長的帶領(lǐng)下,貫徹先進育人理念;都是在艱苦環(huán)境下辦學且成績斐然。

  “大學重心所寄,應(yīng)在通而不在專”的西南聯(lián)大,提出德智體“三育并重”,反對學生“如機械一樣”“讀死書”的廈門大學,在烽火歲月遙相呼應(yīng),為中國抗戰(zhàn)的勝利保留了教育和學術(shù)根基。

  23日下午,實踐隊來到由嘉庚先生倡辦,侯西反、白清泉創(chuàng)辦的僑光小學。在出資支持抗戰(zhàn)的同時,嘉庚先生時刻掛懷南僑機工子女的教育事業(yè),即使是在戰(zhàn)火頻仍的交戰(zhàn)區(qū),他依然辦起了學校,解除南僑機工們的后顧之憂。嘉庚先生始終心懷教育,其家國情懷感人至深,隊員們在校園內(nèi)的嘉庚先生銅像前三鞠躬。

  隊員蘇睿一說:“來到由校主嘉庚先生倡辦的僑光小學,十分感動。僑光小學‘誠毅’的校訓也深深激勵著我,未來,我們一定要不忘初心、堅守本心,努力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?!?/P>

  正如湯曉梅女士所說,愛國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,是每個人做好分內(nèi)的事情。作為青年學子,我們有責任牢記這段歷史,身體力行地傳承和弘揚嘉庚精神,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講述好中國故事,傳播好中國聲音。

 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陳英材 李盼 蘇睿一